写给老师的毕业作文

  3、明天,这是个美丽灿烂、辉映着五光十色的迷人的字眼。愿你的明天无限美丽、无限灿烂、无限迷人!

  4、天道酬勤。人世间没有不经过勤劳而成为天才的。愿你日夜勤奋,早日成才!

  5、春天是碧绿的天地,秋天是黄金的世界。愿你用青春的绿色去酿造未来富有的金秋!衷心地祝贺你,用智慧、才情、胆略和毅力,开辟出一块属于你自己的土地。

  6、你长着一对翅膀。坚韧地飞吧,不要为风雨所折服;诚挚地飞吧,不要为香甜的蜜汁所陶醉。朝着明确的目标,飞向美好的人生。

   7、是一本精深的书,别人的注释代替不了自己的理解,愿你有所发现,有所创造。

  8、你是泊于青春的港口的一叶小舟,愿你扬起信念的帆,载着希望的梦幻,驶向辽阔的海洋。

  9、愿你是一棵树:春天,吐一山淡淡的香味;夏天,洒一抹如泉的凉荫;秋天,举一树甜甜的青果;冬天,做一个养精蓄锐的好梦!

  10、愿你像那小小的溪流,将那高高的山峰作为生命的起点,一路跳跃,一路奔腾,勇敢地、勇敢地奔向生活的大海……

  11、愿你像颗种子,勇敢地冲破泥沙,将嫩绿的幼芽伸出地面,指向天空。

  孩子,愿你快快脱去幼稚的娇嫩,扬起创造的风帆,驶向成熟,驶向金色的海岸。

  12、亲爱的孩子,你有着最令人羡慕的年龄,你的面前条条道路金光灿灿,愿你快快成长起来,去获取你光明的未来。

  13、愿你是风,鼓起白色的帆;愿你是船,剪开蓝色的波澜。生活正在你的前方微笑,勇敢的走上前去,将彩色的人生拥抱。

  14、愿你在这短暂的学习时日里,获得高超的本领、顽强的意志、博大的胸怀;像赛马一般,越过一道又一道高栏;让生命扬帆前进,驶向碧波滔滔的大海……

  15、黎明即起,孜孜为善。”愿你热爱生命的春天,珍惜时间的清晨,学那梅花,争作“东风第一枝”。

  仰望星空 诗意行走

  ——语文老师,做诗教文化的传承者

  赵彦博

  温总理有一首诗作《仰望星空》。XX年5月14日,他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演讲时说:“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,他们才有希望;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,那是没有未来的。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!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,学会做人,学会思考,学会知识和技能,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。” ①

  诗歌既是一种文学形式,也是一种文化形态。中国诗歌,特别是古典诗词,博大精深,内涵丰富,意存高远,哲理深刻。走进中国诗歌,就是走进中国文化的历史,从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到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”,再到“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,更爱你坚持的位置,足下的土地”;从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到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”,再到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,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”。我们可以感受到,诗歌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,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,是华夏文明的一种行走方式。热爱读诗的人往往能在情感教育上受益良多,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

  “诗教②”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库中的一朵奇葩。所谓“诗教”,本指《诗经》“温柔敦厚”的教育作用,后来也泛指诗歌的教育宗旨和功能。孔子以自己的睿智最先认识到“诗”的多种作用,并将其视为最重要的教育元素。他说:“《诗三百》,一言以蔽之,思无邪!”(《论语·为政》)认为诗歌中保存了最精粹的思想。又说“小子何莫学夫诗?诗,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。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,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”(《论语·阳货》) 意思是说诗可以激发我们的情感、意志,使人奋发有为;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社会,认识生活,感悟哲理;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和人交往,促进感情交流,互相启发,互相砥砺,培养团队意识;可以帮助我们运用委婉的的形式针砭社会不合理现象。还可以让我们懂得伦理道德,培养忠孝观念,近可以侍奉父母,远可以侍奉君王;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自然常识,拓宽知识视野,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。”更有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”(《论语·泰伯》)的见解和主张,肯定了诗歌对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。甚至认为“不学《诗》,无以言”。(《论语·季氏》)他要求学生“诵诗三百”,为此他整理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(实际上也是我国最早的“诗教”课本③),将诗歌的实用功能推向极致。

 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视“诗教”传统,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观察社会,了解社会,团结同志,表现自我,调节心理。能对学生能产生多方面的深刻影响:使得语文课堂诗意盎然,别有一番情趣;有利于陶冶情操,加强修养,丰富思想,提升学生的“诗美”意识和审美能力,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;更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,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。

  我们弘扬诗教文化,并不是为了培养诗人,而是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里。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,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,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。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》关于文学教育的目标要求是:注重审美体验,陶冶性情,涵养心灵。能感受形象,品味语言,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,体会其艺术表现力,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。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,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。

  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是怎样的呢?现在的基础教育以考试为重心,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,绝大多数学校语文教学完全功利化,只重字词练习、答卷练习,使学生成为缺少情感,缺少理想,缺少创造,缺少想象力,缺少人文素养的人。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,不知要到哪里去寻找,去实现。弘扬诗教文化,正是要弥补人性发展在这一方面的严重缺损。

  有位语文老师的绰号叫“标准答案”,他的一切教学都以标准答案为准则,以追求标准答案为最终目的。有一次,书上的答案印错了,他硬是旁征博引把对的说成错的,把错的证明是对的。在这里,诗情消融,诗歌凋零,对美学的隔膜,让人吃惊。高考作文说明中往往要加一句“诗歌除外,文体不限”,一个有数千年诗教传统的国度,竟然没有了诗,没有了激情;以至连最有激情的大中学生都远离了诗歌,冷落了诗歌。应该最爱诗的青少年不愿读诗,读不进,也读不懂,这是何等触目惊心的事情!

  所以,语文老师,一定要有传承诗教文化的责任感,在重视学生的双基能力训练的同时,不要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、认知规律,更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,始终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自由的、创造的生命气息。要让诗走近学生的心灵,让学生诗意行走,使世界在学生眼里变得多彩,使心灵在学生的感受中变得丰富。也就是说,当学生看到了那诗意的“微笑”,他们所产生的变化就不仅仅是对诗歌的热爱,还有对生活的热爱,对生命的热爱,对世界的热爱,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思想展开羽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