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小时候,从王维的这两句诗里,知道了有个“九九重阳节”。可能身处穷乡僻壤的缘故,从未见过谁家插茱萸,登高抒怀。菊花倒是蓬蓬勃勃的开满农家小院儿,饮菊花酒、吃花糕的习俗却不曾有。想必“重阳节”不如“清明”、“六月六”、“二月二”等节令与农事关系密切,登高、赏菊是有钱人家玩得把戏,“九九重阳节”的风俗在农村没有市场罢了。
近几年,国家定“重阳节”为“老人节”,九月九日,成为尊老敬老的节日。由于工作的原因,我粗略的了解到了“重阳节”的来历。
南朝梁人吴均《续齐谐记》完整地记载了重阳节风俗的的传说:“汝南人桓景,随费长房游学累年。长房谓曰:‘九月九日,汝家当有灾厄,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,盛茱萸于小臂,登高、饮菊花酒,此祸可除。’景如言举家登山,夕还,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。长房闻之曰:‘此可代也。’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,妇人带茱萸囊,盖始于此。”虽是传说,可知重阳节登高等习俗,寄寓了古人消灾避祸的美好愿望。
事实上,登高之俗源于古代娱乐活动。汉时的《长安志》记载,汉代京城长安郊外有一小高台,每年的九月九日,人们登高台游玩观景。到了三国和晋代,登高的范围扩大到登山,《晋书》中就有东晋大将桓温,重九日带随从登龙山宴会的记载。
上面两段文字可以看出,“重阳节”源自封建时代的京城,历来是有钱人登高游玩的节日,忙于生计的小民哪有饮酒赏花的闲情逸致呢?
不过,秋高气爽的时节,登高望远,佩戴茱萸,赏菊饮酒,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。茱萸又名“越椒”、“艾子”,可以入药,有驱蚊杀虫之功效。菊花是传统的中药,饮菊花茶、菊花酒,可使人清心明目、延年益寿。古人称茱萸为“避邪翁”,菊花为“延寿客”,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。
“九九重阳节”与敬老(管理资源吧阅读配图)
“重阳节”有吃石榴籽、栗黄、银杏、松子肉制作的花糕的习俗,“糕”和“高”谐音,寄托了人们祈盼高寿的愿望。《易经》有“以阳爻为九”之说,将“九”定为阳数,“九九”相重为“重九”,日月并阳,两阳相重,名“重九”。茱萸避邪,菊花延寿,登高健身,“久久”的活在世间,长命百岁,一年365天,有哪一天能比得上“九月九日”这样的好日子呢?“重阳节”为“老人节”可谓恰当至极。
慢慢的,温饱已经解决的昔日穷乡僻壤,九月九日,开始有了过节的概念。敬老院里孤寡老人过,有的村里也为儿女双全的老人过。当然,不再是文人雅士佩茱萸、赏菊花的那一套了。九月九日,成为老人们一年中“八月十五”、“过年”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节日。
谁家没有老人?谁没有老的时候?但愿,九月九日,不单单是政府官员慰问看望老人的日子,更应该是儿女们自觉尊老敬老的一个新的开始。
后人再翻史书的时候,应该有这样的记载:“九月九日,有‘长久’‘长寿’之意,为‘老人节’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