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钢筋水泥包围的现代人,几乎每天都重复着“锁门去上班,回家把门关”的日子,埋头打理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。殊不知,在锁上家门的同时,我们也锁住了邻里交往的大门,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楼上楼下的邻居姓甚名谁。
俗话说:“行要好伴,住要好邻。”可随着社会的发展,邻里间的关系却日渐疏离。串门聊天、嘘寒问暖、一起吃饭……这些以往习以为常的场景却变得稀罕,代替而来的是“相邻而居不相识”的冷漠。
被钢筋水泥包围的现代人,几乎每天都重复着“锁门去上班,回家把门关”的日子,埋头打理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。殊不知,在锁上家门的同时,我们也锁住了邻里交往的大门,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楼上楼下的邻居姓甚名谁,即便偶尔在电梯里碰面,也很少主动打招呼。
一方面,生活成本增加、竞争压力变大,让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空前加强,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忙于工作,疏于人际之间的交往。另一方面,社会信任度的普遍下降,使得人们对外界的威胁格外敏感,哪怕是一墙之隔的邻居,也不敢轻易相信。加上网络的发达,让人们习惯了“虚拟生活”,忽略现实中的朋友。
如何破冰邻里之间(管理资源吧阅读 配图)
值得警惕的是,淡漠的邻里关系,不仅会造成情感上的孤独,还会使我们失去生活中的一种有力支持,当遭遇突发状况、真的需要帮助时,可能求助无门。事实上,只要注意培养、交流与增进感情,左邻右舍也会成为值得信任和托付的“亲人”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介绍说,可以找些类似的机会,让社区的家庭共同参与活动,慢慢放下戒备心。
比如号召每家做一个拿手菜办社区“百家宴”,就不失为一项值得推荐的好活动。此外,通过带领和鼓励家庭中的孩子们一起玩耍、交朋友,大人们也能彼此发现不少共同语言。总之,见到左邻右舍主动打个招呼,也许就多了一个朋友。